新闻网讯(通讯员:肖可可) 杨家岭上寻根脉,梁家河畔悟初心。7月13日,“赤炬传薪”青马延风实践团踏着晨曦开启第二天的红色学习之旅,一路走、一路看、一路思,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传承,延安精神在感悟中升华。
在杨家岭革命旧址,斑驳的窑洞镌刻着岁月的沧桑,庄严的礼堂承载着历史的厚重。同学们缓步走过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、毛泽东旧居,在简朴的陈设前驻足凝视:土炕上铺着的粗布被褥、桌上摆放的油灯与砚台,无声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、为民谋福的往事。踏入中共七大会址——中央大礼堂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这座1942年专为七大建成的建筑,融西式风格与陕北窑洞特色于一体,无一根梁柱却坚实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。穹顶之上,“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”的红色标语依旧醒目。礼堂两边,6个“V”字型旗座十分惹眼 ,各插着四面党旗共24面,象征党24年光辉历程,“V”是英文“胜利”首字母,寓意革命必胜;后墙“同心同德”四字由毛泽东亲笔题写,传递出全党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。凝视着这一切,当年大会的热烈场景仿若重现,同学们也深刻感受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,在历史的熏陶下,内心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未来前行的担当。
随后,一场以“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”为主题的专题学习在此展开。通过历史细节与现实案例的生动对照,成员们逐渐读懂“作风就是战斗力”这一真理背后的千钧重量——这正是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淬炼出的精神锋芒。结课分享时,队长伍德琪的话语掷地有声:“西安作风与延安作风的本质区别,正在于‘为私’与‘为民’的初心之别。今天的我们,更应把延安作风内化为精神坐标,让所学知识成为服务人民、报效国家的利器,亮出青年一代的担当。”
车轮滚滚,向着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村疾驰。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……”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……”在梁家河村史馆前的空地上,入团、入党誓词重温仪式庄重举行。铿锵有力的誓言在梁家河的山谷间久久回荡,初心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再次淬火。
走进梁家河村史馆,一张张泛黄的照片、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,串联起一部立体的乡村变迁史: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瘠闭塞,到北京知青插队时与村民共战贫困的激情燃烧,再到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梁家河人用双手绘就的脱贫画卷……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凝视,在“土与火”的奋斗叙事中,读懂了“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”的深刻内涵。知青旧居里,朴素的土炕、昏黄的煤油灯,这方天地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点滴场景具象化,那段“自找苦吃”的岁月不再是历史文本中的静止的文字,而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,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这份扎根泥土、心系群众的赤子初心。
在《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和他的群众观》专题学习中,讲解老师生动讲诉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“过四关”的青春故事——从“跳蚤关”到“劳动关”,从“饮食关”到“思想关”,每一重考验的跨越,都是对“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”最生动的践行。学习结束后,我队于娜娜同学踊跃分享感悟“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,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带领群众打水井、修沼气池、建铁业社,始终以解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。这种不畏艰难、心系群众的精神,提醒我们要脚踏实地,把为民办实事作为行动指南。”
从追寻“延安作风”的精神密码,到体悟“扎根人民”的赤子之心,这一天的红色研学,不仅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,更是一场初心与使命的接力。当青春的脚步与革命热土相遇,当年轻的心灵与红色基因碰撞,“赤炬传薪”的意义愈发清晰——传承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种,延续的是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。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,实践团将继续前行,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更加炽热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