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网讯(通讯员:肖可可)鲁艺旧址回荡黄河壮歌,枣园窑洞深藏真理光芒。7月14日,“赤炬传薪”青马延风实践团踏上红色征程,开启第三天的学习实践活动。
实践团一行人首先来到六届六中全会纪念馆,同学们穿行在丰富的历史文物、珍贵的影像资料与详实的文献档案之间,驻足于一幅幅历史图片前。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,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、核心内容与深远意义逐渐清晰。参观过程中,同学们不时驻足凝视、交流感悟,深刻认识到,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,其精神至今仍为中国发展提供着指引。
步入鲁迅艺术学院旧址,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文艺圣地,斑驳的土墙间仍激荡着澎湃的革命文艺气息。错落的石窑、规整的平房,诉说着当年文艺青年们"以笔为枪"的峥嵘岁月。在美术系旧址,斑驳的画箱与泛黄的素描本上,仍可辨认出先辈们用炭笔勾勒的抗战速写;文学系的旧书架上,微微卷边的稿纸仿佛还带着作家们彻夜创作的体温;音乐系的窑洞里,虽琴弦已寂,但《东方红》激昂旋律仍在黄土梁间回响;戏剧系的土台上,依稀可见学员们为排练《白毛女》留下的深深足迹。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,了解鲁艺师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“文艺为人民大众、首先为工农兵服务”的宗旨,用歌曲、戏剧、美术等形式唤醒民众、鼓舞斗志的历程。
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,一部用革命热血书写的文艺史诗在眼前徐徐展开。编年体的展陈长廊,将1935至1948年间延安文艺从星火到燎原的壮阔历程娓娓道来。"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,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"——鲁迅先生的这句箴言在墙面上,熠熠生辉。在场馆的展陈中得到了最鲜活的诠释。驻足于泛黄的《黄河大合唱》手稿复制品前,讲解员讲述着作曲家如何在土窑洞里,将黄河怒涛化作音符,谱就这首"中华民族的怒吼"。展馆一角,毛泽东致鲁艺音乐系教员向隅、唐荣枚夫妇的亲笔信令人动容不已。信笺上遒劲的毛笔字迹,既流露着领袖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关怀,更镌刻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特有的革命情谊。同学们久久驻足,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延安文艺特有的温度——那是领袖与文艺工作者心手相连的见证,更是革命理想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永恒印记。
在六届六中全会旧址的苍松翠柏间,激昂的旋律骤然响起,实践团同学们肃然而立,重温《黄河大合唱》。"风在吼,马在叫"的铿锵节奏让年轻学子们热血沸腾,"保卫黄河"的激昂呐喊更让每个人真切触摸到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。这一刻,历史与现实在旋律中交汇,八十年前文艺战士用生命谱写的战歌,依然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荡着澎湃的回响。
午后,同学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静谧而庄重的枣园革命旧址。这片掩映在枣林中的黄土院落,每一孔窑洞都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。毛泽东同志曾在此伏案疾书,昏黄的油灯下,《论联合政府》的光辉思想照亮中国革命前路;周恩来同志简朴的居室里,那件打了补丁的“三有”棉大衣,诉说着革命领袖的艰苦作风;朱德同志与人民一同修的“幸福渠”,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,见证着"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"的南泥湾精神。同学们沿着先辈的足迹,缓缓走过每一处旧址,仔细聆听每一个故事,内心被深深触动。
在张思德纪念广场,一场以“延安窑洞有马列主义”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徐徐展开。讲师围绕窑洞这一看似朴素的居住形式,深入解读其背后厚重的历史意义与革命精神——它不仅是革命者的居所,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“思想熔炉”,见证着真理在实践中扎根生长的每一步。正是在这狭小昏暗的黄土窑洞里,毛主席借着摇曳的煤油灯光,以大地为案,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智慧熔铸成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这两部光辉著作,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。在结课环节中,我队袁钰琳同学分享道:“延安的窑洞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与精神摇篮,更承载着先辈们在艰苦中坚守信念、勇于实践的力量;毛主席等革命先辈以笔为枪、以思想为刃,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,书写了革命壮丽篇章。如今的我们,当铭记这份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,在新挑战前传承革命精神,以坚定信念迎接曙光。”
在张思德雕像前,同学们列队肃立,手捧《为人民服务》文稿,以铿锵有力的声音齐声诵读。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……”,一字一句,饱含着对张思德同志的敬仰与追思,也让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更加深入人心。
枣园窑洞里的油灯笔墨,鲁艺旧址中的琴谱画稿,张思德广场上的铮铮誓言——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是立体的教科书,每一段红色记忆都是鲜活的思想课。这一天充实而深刻的学习之旅,让同学们的理想信念在浸润中愈发笃定。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,"赤炬传薪"青马延风实践团将继续踏上红色热土。在接下来的行程中,他们将走进南泥湾的稻田垄沟间,感悟"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"的奋斗史诗;登上吴起镇的胜利山巅,重温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辉煌时刻……延安这片精神高地,正为新时代青年注入不竭的力量源泉。